《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简介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一书在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结合方面所作的成功努力,并肯定了该书所作的外来方法论的“内化”的尝试。而不同之处在于,许纪霖先生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书中所经常提及的“社会分化”这一概念而展开的。陈苏镇先生的书评虽然也提及“社会分化”这一概念的运用,而其论述主要围绕着“政治文化”这一个有关全书主旨的概念展开的。
阎步克先生本人在全书末尾的后记中,也曾明确提到写作过程中对社会科学与传统史学结合的尝试:“在书中我采用了一些来自现代社会科学的术语,或以为我倾向于某个什么学派。其实,我虽从阅读中得到了某些启示、产生了一些灵感,但是在运用那些概念时,我并未严格地遵循它们的本来含义,而是做了颇自由的引申发挥。叙述中我也使用了许多来自传统的术语,然而也赋予了它们许多新的内涵。当这些来源各异的语言被拼凑在一起而用于构建框架、展开叙述的时候,给人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不伦不类、非牛非马。”
阎步克简介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史学论文90余篇。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简评
名为研究士大夫政治之发源演生,实际却是一部视角独特论证扎实的先秦两汉政治思想制度变迁史,而且将作者广阔的社会学理论视野与细致的史学观念考据功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既收益且过瘾
又是一本让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然后醍醐灌顶的好书,阎步克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早就有所耳闻,这本书虽然名为士大夫,但细读可以发现,实际上是以士大夫这个阶层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为线索,对从封建时期到两汉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制度进行了细致地解读,论证非常严密而又不枯燥,结论和观点清晰而具有说服力,对礼与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有着独具匠心的剖析,实在是给五星都嫌少的经典之作!
虽然很多点位都颇具启发意味,堪称妙笔,但妙笔屡屡被重重叠叠的思想史论述围绕支离,难免失之散漫,从阅读体验甚至理解转化上讲,绝非一件好事,换言之,这是一本对大部分阅读者不甚友好的专著,需要与阎老近年来的北大公开课一并参读,以助消化。但,此书依然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研习经典之作。
阎步克老师在北大最负盛名的通选课《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的学术版,尽管探讨的是士大夫政治这一政治史的话题,但采取的却是社会学与历史学交融的社会史研究方法。史稿的形式虽然导致行文的学术规范性可能有一定欠缺,但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思想的原创性和发散性,从士大夫阶层的产生和演化进程出发,探讨先秦两汉时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的诸多特点,关于“官”与“吏”的起源和分化的论述,尤为让人印象深刻。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读懂中国」系列书单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