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简介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最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此书实为钱穆先生学生叶龙整理的笔记,但仍不失为好书一本,宋元、明清着墨较少,两汉、魏晋南北朝、唐用力甚深。俺用了十余日看完,也发现了个别排版错误(图五)。钱穆先生的书,俺看过一些,盖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语新解》、《孔子传》、《中国历史精神》、《人生十论》、《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国史学名著》、《庄老通辨》、《朱子学提纲》,大部分内容都忘了,但俺总能记得或感受到宾四先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对历史的种种温情与敬意。
钱穆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等。
《中国经济史》简评
介于古之“经世史”与现代之“财政经济史”之间,的确是讲稿,和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部分至少体例和讲述方式上十分相似。价值在于对很多具体问题诸如井田制、盐铁制、两税法等的看法。时代背景体现明显,时不时要回应一下冷战、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两岸的土改等。
讲秦以前的经济,不如吕思勉;魏晋部分,不及唐长孺,有明显硬伤。可看作简写版的廿四史食货志,因此可信度并不高。不过,均田制和唐代经济都讲得颇透彻(其实施细则透彻,至于效果,史未载也)。要搞通,大概还是得多看看食货志,以及梁方仲,李伯重,李剑农他们的书。
简要而内容丰富,提供了历史的社会视角。中国的经济历史相对比较简单。土地政策(所有制和税收)和国家资本主义 (盐铁),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关键。水利和南粮北运是两大政务难题。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读懂中国」系列书单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