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尖塔》简介
乔斯林是一位充满野心的年轻建筑师,他坚信修建高耸的尖塔是“献给上帝的礼物”,却在施工中无视工人的安危、耗尽教区资源,甚至牺牲亲情与爱情。创作于1964年,戈尔丁此时深受存在主义影响,作品聚焦“理想的代价”。语言兼具建筑般的精准与诗歌般的隐喻,如“尖塔一天天长高,像一根刺扎在天空上,也扎在乔斯林的心上”,充满张力。该书获1964年布莱克纪念奖,是戈尔丁创作中“最具宗教哲思”的作品。
特别突出点是“信仰的异化”。乔斯林的初衷是“接近上帝”,却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沦为权力与虚荣的奴隶。例如,他强迫工人在暴雨中施工,理由是“上帝会保佑虔诚者”,实则为了早日看到尖塔落成的荣耀。这种对“神圣目标”的偏执,映射出现实中任何理想都可能被人性的弱点扭曲,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成就上,该书被视为“宗教文学与心理小说的完美融合”,评委称其“用一座尖塔,丈量了人性与神性的距离”。社会反响中,它引发了对“理想主义”的反思,尤其在个人野心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上,成为探讨目标与手段关系的经典文本。建筑师群体更将其视为“职业伦理的镜像”,揭示了创作欲背后可能隐藏的自负与盲目。
威廉・戈尔丁简介
威廉・戈尔丁(1911-1993),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康沃尔郡,父亲是理性主义教师,母亲是女权运动者,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人性的思辨能力。二战期间服役于英国海军,参与击沉德国“俾斯麦”号等战役,残酷的战争让他摒弃了人性本善的乐观主义。
他的写作聚焦人性善恶、文明与野蛮的边界,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底,兼具寓言与象征色彩。除《蝇王》外,《继承者》通过尼安德特人的视角探讨进化中的道德困境,《品彻・马丁》以死亡幻觉剖析罪恶与救赎。其作品往往设置极端环境,如荒岛、战场、封闭社群,观察人类在失去约束后的行为。
诺贝尔颁奖词赞誉他“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他被誉为“用小说解剖人性的哲学家”,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如《蝇王》开创的“封闭空间人性实验”叙事模式,被《饥饿游戏》等作品借鉴,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范式。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威廉・戈尔丁作品集」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