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简介
“云雀、夜蛾、扇子、紫罗兰、嫩枝与原野”在他的是各种频频出现,他寓情于景,自然都将所见之物和浮想的心绪串联起来。
相较于波拉尼奥《未知大学》里如梦呓般的元素随机,塞弗尔特的诗歌呈现的场景可谓完整甚至连贯。老实说,塞弗尔特的诗不提行,简直就是一篇小作文嘛!塞弗尔特可会呢,仅用两三句就能引起好奇:不知是在什么时日,/我的一位姑妈/不辞而别离我死去。
也正是因为描述日常,用词毫不高深,初读塞弗尔特的诗或许会觉得,也不过如此嘛。稍微看了几首塞弗尔特的捷文原作(“稍微“是因为我这捷语水平也只能看个七七八八),用语确实简洁易懂。捷克语这门在我学起来特别笨重的语言,放在诗里却是妙笔生了花。
捷克语因为阴阳中单复数变形之复杂,一个词即可包涵精确又意味深长的意思。捷克语词序灵活,词序的细微差异也能给诗带来微妙的蝴蝶效应。诗歌,通常更为考验诗人与文字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且,塞弗尔特很擅长玩韵脚,尤其是二战之前的创作。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简介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作家,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布拉格工人家庭,早年做过印刷学徒,后投身文学,参与创办文学刊物。
写作关注故乡风情、爱情与人性光辉,风格清新自然,充满民间气息。诗歌《泪城》以布拉格为背景,用细腻笔触描绘城市的忧伤与坚韧;散文如《阿凯,我的童年时光》,以童真视角回望过往。
被誉为“捷克文学的良心”,颁奖词称其“诗歌富有独创性,展现了人的不屈精神”。代表作还有诗集《世界美如斯》、自传《太阳底下的位置》等,作品被视为捷克文化的重要符号,米兰・昆德拉曾称“他的文字里有整个布拉格的灵魂”。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作品集」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