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介绍
本书为沈从文短篇小说集。阅读本书,沿着这条温情脉脉的情感细流,在忆往里捕捉都市人生中无从寻觅的静谧与宁和,面对孤独并进而坚守,深化了沈从文敏感的体悟力,并进而凝炼成一种自觉的人生探索。《牛》、《菜园》以及同期的《柏子》、《阿金》等小说,显示出沈从文从早期乡土追忆的印象式书写向现实主义深入刻画的转变。不同的故事重复一个相同话题——偶然事变完全改变生命进程,由此萌芽了沈从文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偶然、必然的思考,起始于他的早期创作,并一直延伸到他成熟期的创作。面对偶然的不同人物,层出不穷地散见在作者的文学世界里,他们既无法更改过去也不能把握未来,生命堕入注定的悲剧。
而就《萧萧》一文俩说,它是沈从文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其乡土文学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年仅12岁的乡村女孩萧萧,被迫嫁给8岁少爷作为童养媳的故事。萧萧在小少爷长大前独自打理家务,与当地的放牛人产生情感纠葛后,生下一个孩子,却在家族压力下选择屈从于命运。最终,她仍然以童养媳和传统家庭妇女的身份生活。
小说通过萧萧的故事,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处境,同时描绘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沈从文通过《萧萧》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作品既是一部女性命运的控诉书,又是一幅湘西社会的风俗画。作者在展现乡村淳朴与温情的同时,也不回避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沈从文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书写乡村风貌,描绘了湘西地区丰富的民俗风情。其语言充满诗意,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人物的内心情感融合。通过简洁的叙述,沈从文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真实而质朴的乡村生活图景。
沈从文(1902-1988),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后正式参加军队。 1922年受五四运动影响离开军队到北京,学习写作。1924年起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发表作品。1934年至1935 年,在北京、天津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工作。着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