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与权力》简介
《群众与权力》分为“群众”“权力”“转变”三部分,卡内蒂耗时20年完成,融合了他对宗教仪式、战争、革命的观察。核心观点是“群众的本质是消除差异”,而权力则通过“模仿”运作—统治者模仿被统治者的恐惧,被统治者模仿统治者的暴力。创作背景与两次世界大战紧密相关,卡内蒂试图解释“理性社会为何会陷入集体疯狂”,如分析纳粹集会时指出“群众在制服与口号中,找到了逃避个体责任的快感”。语言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生动,如“权力像病毒,需要不断复制才能存活”,让抽象理论变得可感。该书获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社会理论著作”。
特别突出点是“微观权力的解剖”。卡内蒂关注被忽视的权力细节:监狱的作息时间表、军队的正步走、宗教的祈祷仪式,认为这些“重复行为”是权力渗透的关键。例如,他分析“鼓掌”从自发赞美变为强制礼仪的过程,揭示“群众如何在无意识中交出自由”,这种对日常权力的敏锐捕捉,比宏观理论更具警示意义。
从成就与反响来看,该书被翻译成30余种语言,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必读书。汉娜・阿伦特称其“填补了我们对群众行为理解的空白”,萨义德则将其视为“后殖民研究的理论源头”。社会层面,它为理解民粹主义、网络暴力等现代现象提供了钥匙—书中“群众需要敌人来凝聚自身”的论断,完美解释了当代社会的身份政治困境,展现了理论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埃利亚斯・卡内蒂简介
埃利亚斯·卡内蒂(1920-1970),罗马尼亚裔德语诗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出生于布科维纳的犹太家庭,父母在纳粹集中营遇害,他本人也曾被关押,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
写作关注创伤记忆、语言的极限与存在的荒诞,风格以极简与破碎著称,被称为“诗中的哲学家”。早期作品《骨灰瓮之沙》直面集中营的恐怖,成熟期的《言语栅栏》探索词语在苦难后的重建,晚年诗集《雪的结晶》则更趋隐晦,如“雪花落在伤口上,像未写完的信”,将痛苦转化为超验的诗意。
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诗性哲学”影响了德里达、阿甘本等思想家。评论家称其“让德语诗歌在废墟上重生”,代表作《死亡赋格》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成为大屠杀文学的经典。卡内蒂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在极端境遇下的生存能力,他用破碎的语言拼凑出完整的人性,为创伤文学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埃利亚斯·卡内蒂作品集」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