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简介
《迷惘》的主人公基恩是一位汉学家,他视书籍为唯一的现实,将公寓改造成私人图书馆,拒绝与外界接触。女管家苔蕾莎通过伪造身份、篡改书籍等手段,逐步侵占他的空间与心智,最终将他逼入精神病院。创作于1935年,卡内蒂结合对维也纳知识分子的观察,探讨“知识如何成为逃避现实的牢笼”。语言充满黑色幽默与象征,如“基恩的书,是他用文字筑起的柏林墙”,精准刻画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该书获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重要提及,被视为“存在主义小说的先驱”。
特别突出点是“权力的微观战争”。卡内蒂没有描写宏大的权力斗争,而是聚焦公寓内的控制权争夺:苔蕾莎先占据厨房,再侵入书房,最后篡改基恩的学术著作,每一步都精准打击知识分子的尊严。例如,她故意放错书籍的位置,让基恩陷入“世界秩序崩塌”的恐慌,这种对“知识洁癖”的摧毁,比暴力更具杀伤力,展现了权力如何通过日常细节实施精神控制。
成就上,该书被称为“20世纪最锐利的社会寓言”,托马斯・曼称其“用一个疯癫的学者,照见了整个现代社会的迷惘”。社会反响方面,它引发了对知识分子责任的讨论—基恩的“书斋逃避”是否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助纣为虐”?至今,书中“书籍崇拜”与“现实恐惧”的矛盾,仍在提醒读者警惕知识的异化,其思想价值远超文学本身。
埃利亚斯・卡内蒂简介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1994),保加利亚裔英国作家,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索菲亚的犹太家庭,精通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一生辗转于维也纳、伦敦等地,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崛起,对“群众心理”与“权力现象”有着深刻观察。
写作关注群众行为、权力异化与个体生存,风格融合荒诞与思辨,被称为“文学界的社会学家”。代表作《群众与权力》从人类学角度剖析群体心理,如“群众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方向”;小说《迷惘》《婚礼》则以荒诞情节展现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诺贝尔颁奖词赞誉他“以巨著《群众与权力》等作品,兼具洞察力与艺术力量,剖析了当代人类的处境”。其跨学科的写作让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深度交融,影响了阿伦特、鲍曼等思想家。卡内蒂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记录社会现象,更揭示其背后的人性根源,如《群众与权力》中“权力是对恐惧的模仿”的论断,至今仍具现实解释力。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埃利亚斯·卡内蒂作品集」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