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挽歌》简介
《英雄挽歌》创作于1938年,是埃利蒂斯唯一的剧本作品,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国家:“英雄”马科斯死后,政府为其举办盛大葬礼,政客们借悼词争权夺利,民众则在狂欢中消费英雄的死亡,甚至有人冒充英雄的私生子牟利。埃利蒂斯通过夸张的情节,如“英雄的雕像被偷偷换成政客的脸”“民众举着‘我们爱英雄’的标语却不知英雄是谁”,揭露英雄崇拜的虚伪性。语言兼具戏剧的冲突性与寓言的象征性,如“英雄是块海绵,吸满了人们的欲望与恐惧”,让荒诞的情节承载深刻的政治批判。该剧虽未广泛上演,却被戏剧界视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
特别突出点是“对‘集体造神’的解剖”。埃利蒂斯细致描绘了英雄形象被建构的过程:报纸编造英雄事迹,学校强制背诵英雄语录,商家推出英雄周边—每个群体都在按自己的需求塑造英雄。例如,军需官在悼词中强调英雄“热爱武器”,而和平组织则宣称他“反对战争”,这种矛盾暴露了英雄不过是各方利益的投射。这种对“造神机制”的拆解,比单纯批判英雄主义更具颠覆性。
从成就与反响来看,该剧被贝克特称为“我的灵感来源之一”,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影响深远。文学界认为它“用舞台形式,延续了《群众与权力》的思想”。社会层面,它在二战后引发对“领袖崇拜”的反思,尤其在极权体制崩溃后的国家,成为解构历史神话的重要文本。尽管创作于80多年前,剧中对“群体盲目”与“权力操纵”的描写,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仍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简介
奥德修斯·埃利蒂斯(1911—1996),希腊著名的诗人,1930年代希腊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十余部诗集,其中史诗《理所当然》于1959年问世并于次年获希腊国家诗歌大奖。他的诗作将现代诗歌的理念及手法与希腊的自然风貌和民族的神话、历史、宗教、民俗及社会现实相融合,能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惊世的艺术效果。
友情提示
本书收录在本站发布的「奥德修斯·埃利蒂斯作品集」中,点击相应书单名,站内了解合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