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介绍
《老残游记》是一部描写晚清社会风貌的小说,通过主人公老残的游历,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腐败与荒谬。小说内容涉及到的内容广泛,包括官场腐化、民间疾苦、文化萎缩等方面,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与弊病。刘鹗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清朝社会的深刻不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老残游记》被认为是晚清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理的描写上有着独特之处。它对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产生了影响。这本书被认为是清末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许多评论认为它在社会批判和人物塑造方面堪称一绝。语言机智、讽刺性强,小说中的对话生动而具有社会批判性,且在细节描写上非常讲究,展现了刘鹗高超的语言艺术。
刘鹗(1857年-1909年),字千里,晚清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作为晚清的重要文学人物之一,刘鹗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历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