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介绍
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义和团,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终于重新洗牌,有人出局有人上位。而当改革最终不得不被推上快车道,满清皇族与实权派袁世凯展开了对改革主导权的殊死争夺;随着武昌城中的一声枪响,革命者喊着激动人心的口号踏入权力中心,袁世凯、宋教仁和孙中山之间新一轮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又揭开了序幕……看似荒诞诡异的史事背后,是无比清晰的利益选择和权力博弈。
翻开本书,读懂戊戌变法为何沦为戊戌政变、慈禧为何先炮击大使馆再屠杀义和团、袁世凯为何既是改革推手又是亡清关键……看透层层诡异的历史迷雾背后无比清晰的权力逻辑。
书中详细描绘了从1875年至1894年间的晚清历史,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改革与反改革运动。黄仁宇通过对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及其对后续历史的影响,探讨了民族自信与西方影响之间的张力。
黄治军的叙述风格严谨而生动,结合了丰富的史料与个人观察,使得历史变得鲜活。书中深入剖析了晚清的多重矛盾,揭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变化。该书成为了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在学术界与读者中均有较高的声誉。其深刻的分析与独特的视角,为后续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清最后十八年》是对晚清历史的一次深入探索,书中对历史事件与社会现象的解读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读者表示,通过阅读此书,他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晚清最后十八年》是一部深入探讨晚清历史的作品,适合对中国历史、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黄治军,湖南益阳人,生于1981年,《旅伴》杂志前主编,自小熟读兵法、经史子集。曾通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后专注于晚清史,为了寻根探源地解答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仅甲午战争看过的史料就不下百种。经过没日没夜的五年苦写,终于著成长篇历史读物《晚清最后十八年: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