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片是BBC联合时代华纳等几家机构共同制作的一部系列专题纪录片,主要介绍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创作。
第一集: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儒略历)-1750.7.28,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
魏玛时代(1708—1717):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
克滕时代(1717—1723):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1723年,巴赫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音乐指导。
莱比锡时代(1723—1750):莱比锡时期是巴赫创作最多的时期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巴赫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写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
第二集: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
第三集: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创作风格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芭蕾音乐《天鹅湖》、《胡桃夹子》、交响幻想曲《1812序曲》等。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11月6日去世 。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第四集:瓦格纳
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德国作曲家,1830~1831年就学于莱比锡托马斯学校1832年创作了一首交响曲,并于这一年晚些时候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婚礼》(Die Hochzeit),后被他自己撕毁。
1833年于维尔茨堡任合唱指挥,1834年于劳赫施塔特任剧院管弦乐队指挥。1839年赴巴 黎,1838~1840年创作歌剧《黎恩济》而一举成名,1843年被任命为宫廷歌剧院指挥。1849年因在德累斯顿起义中站在革命一边遭到通缉而逃往巍 玛投奔李斯特,后在苏黎士定居。1861年反格纳被获准重返稳国,1864年开始得到年轻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的援助,从此改变了经济据据的态。1871年起晚年的反格纳开始说服科罗伊特市政当局,到处奔走而修建科罗伊特剧院和筹各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
第五集:普契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意大利教堂乐师第五代传人、当地教堂的管风琴师,浪漫乐派,1858年生于卢卡。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随巴齐尼和蓬基耶利学作曲,以《群妖围舞》参加松佐尼奥的独幕歌剧比赛,虽遭到评奖团的拒绝,却获得了博伊托的好评并于1884年在米兰上演。”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代表作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与《蝴蝶夫人》等歌剧,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剧之一。
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的《亲爱的爸爸》与《图兰朵(图兰朵特)》中的《公主彻夜未眠》在内。
第六集: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自幼就表现出超常的音乐天赋,其作品涵盖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被后人誉为“音乐神童”。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
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第七集: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波希米亚出生的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当时被视为杰出的指挥家,作曲家。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曲《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