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介绍
洗涤、打磨、沉淀、结晶。书籍仍是人类世界最大规模明亮起来的丰饶之地。
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至少,这些历历刻痕让我们记得,曾经有这个东西,我们也一直记挂着这个东西。
奉年轻之名的自在时光该止于三十岁,或多饶五年(三十五岁),这「借来的时间」是对自己年轻身分及其一切依依告别的五年。进入中年,世界以一种不修饰、没粉彩、没糖衣的硬生生面貌逼视着你,后面没有人了。
23篇关于「年纪、阅读、书写」的重磅思辩,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书写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最大好处是,书籍也跟着年轻起来──稳定前行的年纪,使阅读和书写产生了一种从容跟得上的转动,得以一步步揭露,深入作者希冀抵达之处。后来者逐步追上,并渐趋活过,如卡尔维诺、波赫士、康德、屠格涅夫等人创作的年纪,确认对这一切,喜欢缓高于敬畏,有把握辨识出比文字更稠密的东西,并且不容易上当了。
在创作、书写的世界,有这个接近于通则的趋向,一个真的够好,尤其肯于持续盯住世界、盯住人的创作者,随年纪随着他认识的进展、随着时间作用于他身体的种种奇妙熟成,总会缓缓走向真实世界。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曾与朱天文、朱天心等共组著名文学团体“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2013年出版散文力作《尽头》,探索极限和人的现实处境,获评《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与台湾金鼎奖。
该资源收集唐诺代表作《尽头》《读书四部曲》(《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世间的名字》《读者时代》)《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求剑:年纪·阅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