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简介
故事双线并行:1980年代,“铁榔头”郎平在袁伟民教练(吴刚饰)严苛训练下,与队友用“魔鬼训练法”斩获世界冠军;2013年担任主教练的郎平,面对新一代队员的迷茫,推行科学化训练,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绝境翻盘。陈可辛获中国女排官方授权,启用朱婷等现役队员本色出演,走访郎平、陈忠和等亲历者,还原“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内核。
技术层面,影片打造“沉浸式竞技美学”。高速摄影捕捉排球划破空气的轨迹、慢镜头解析扣杀瞬间的肌肉震颤,杜比全景声还原场馆内山呼海啸的声浪。巩俐“神形兼备”的表演成焦点:她模仿郎平叉腰凝视赛场的姿态、战术板前用粉笔敲击地图的节奏,将“铁榔头”的威严与柔情诠释得入木三分。叙事结构精妙:1981年竹棚训练馆的斑驳墙面与2016年现代化场馆的LED屏形成时空对话,强化精神传承的主题。
影片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张一博)、最佳录音(吴江),及华鼎奖中国最佳影片。影评人称赞其为“中国版《绝杀慕尼黑》”,《电影新作》指出:“陈可辛用‘排球’解构时代精神—当郎平对队员说‘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完成的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现代性诠释。”社会层面,影片引发“女排精神再讨论”,激励抗疫一线工作者,其“体育+时代”叙事模式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提供借鉴。
《夺冠》简评
有观众被“精神的重量”震撼:1980年代女排队员在竹棚训练时,镜头特写她们被排球磨出血的手掌与地板上的汗水,这种“用血肉之躯铸就金牌”的画面,让观众触摸到拼搏精神的原始质感。有人痴迷于细节还原:郎平年轻时扎的麻花辫、老女排队员的粗布训练服、1981年黑白电视机前的欢呼人群,这些年代符号将集体记忆具象化。一位影迷解读象征系统: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排球(奋斗载体)、红双喜领奖服(国家荣耀)、郎平的护膝(伤痛勋章),构成女排精神的视觉符号体系。另有人关注群像刻画:从倔强的主攻手到默默传球的二传,从严厉的教练到后勤保障人员,群像展现“排球是集体运动”的真谛,避免个人英雄叙事。还有人感慨时代共鸣:郎平那句“我们不是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的呐喊,与当代青年“躺平”与“奋斗”的讨论形成对话—女排精神的永恒,在于永不放弃的生命姿态。
友情提示
该片是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获奖电影之一,本站已收录该片单合集资源及单片资源,欢迎点击「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合集」站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