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001.阳明心学的缘起
002.门人眼中的阳明先生
003.“亲民”与“新民”之辨?
004.至善求于心还是外在事物之理?
005.天下事理皆源于心吗?
006.事理更好,需从内心来改造
007.至善是心纯乎天理之极
008.被误解的“知行合一”
009.知行的本体在于内心的感受
010.内心感受的真相原来是一股气
011.格物,格心中之物
012.修心的三个层次
013.尽心知性”就是“物格知致”吗?
014.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015.如何恢复内心的光明
016.从博文约礼返回十六字心法
017.“道心”“人心”两个心还是一个心?
018.文中子拟经是好名钓誉吗?
019.孔子为什么删述六经?
020.删述六经是为了匡正人心
021.治理世界的两大原则
022.将《春秋》列入六经是否合适?
023.什么是“主一之功”?
024.贯通世间学问的根本在哪?
025.登高之路在脚下
026.内心宁静便是“未发之中”吗?
027.孔夫子的心愿
028.进步要从哪里下手?
029.虚灵不昧,万经归源
030.心与理是一物还是两物?
031.存什么心,现什么性
032.非鬼迷人,是心自迷
033.“正名”发乎于心
034.未发之“中”是心学的根本
035.破除烦恼的根本需在心体上
036.万变不离其“中”
037.志到熟处,超凡入圣
038.精、气、神原是一样东西
039.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040.一根主轴,贯通古今
041.心体光明则一切学问圆满
042.学问之道贵在能够取其有源
043.闲思杂念也是私欲吗?
044.大而化之的圣人
045.私欲未除,可得喜怒未发之中吗?
046.悟道就在心即是气
047.不动心是让心自然
048.好的心念也需要“格”吗?
049.修心的盲点 — 顽空和断灭
050.墨子的学说为什么被圣贤批判?
051.如何才叫修行有进步?
052.心底无私炼真金
053.如何才能触碰到学问的根源?
054.什么才是真正的“静”?
056.不作好恶就是对外在一切都无所谓?
05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引发的疑问
058.一切学问的根本在哪里?
059.为学之病与祛病之方
060.成圣之道在“精一”
061.“学而时习之”究竟“学”什么?
062.孔子为何赞颜回?
063.居敬、穷理只是一事
064.穷理即是尽性
065.诚意与正心是一回事吗?
066.私欲为什么难克?
067.什么才是“为己之心”?
068.简易广大的儒学
069.生与死是怎么回事?
070.教育的根本––率性
071.治国的根本是什么?
072.《傳習錄》中篇的由来
073.阳明心学是空虚顿悟之说吗?
074.知行是有次第还是知行并进呢?
075.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吗?
076.第三等人 — 寿不贰,修身以俟
077.“即物穷理”是玩物丧志吗?
078.何为“学、问、思、辨、笃行”之功?
079.格物于心会造成不明事理吗?
080.格物就是穷理吗?
081.致知的第一义是什么?
082.权变合宜,贵在“致良知”
083.权变的分寸该如何把握?
084.一以贯之的学问
085.学问的根本在良知
086.如何明辨历史上的似是而非?
087.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
088.学习以复良知为本
089.成圣成贤的妙方在本性之内
090.儒家修心的落脚处 — 五伦
091.明心见性的步骤
092.学技艺与复良知不可相提并论
093.失去为学主轴,世间一派乱象
094.圣人之道,绝学不绝
095.什么才是真正的立志?
096.“何思何虑”是不思不虑吗?
097.生活处处皆可养气
09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099.造化之性就在身中一股气里面
100.良知是心之本体
101.良知与精气神有关系吗?
102.知无不良就是良知吗?
103.何为真正的动、静与定?
104.良知无分于动静
105.大极阴阳动静之理
106.迈入心法的门票
107.无妄无照,与天合一
108.何为真正的养生?
109.动静皆自在的原理
110.断灭种性的顽空之病
111.如何能常常关注在内心实相上?
112.如何剥尽气上的阴质
113.贤人与圣人差别何在
114.圣贤和常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115.圣贤的真乐是什么?
116.良知里面有真乐
117.体制教育的弊端由来
118.良知之处无私意
119.有事无事都要致良知
120.外在事物处理得当的标准是什么?
121.为人欺时该如何应对?
122.良知大放光明时,智慧如神
123.训话之学并非真学问
124.学问贵在符合内在本性的实相
125.格物,乃《大学》之入手处
126.阳明先生和孟子的共同心愿
127.天下之公学是一人能决定的吗?
128.坚定正见,不负厚爱
129.“不见是而无闷”的君子存心
130.王阳明为什么要推行心学?
131.圣人究竟用什么简易之法平治天下?
132.治天下的学问-–致良知
133.身处困境,当以何种心态面对?
134.圣人救世,为何明知不可而为之?
135.自古圣贤一条心
136.“必有事焉”是集义吗?
137.“集义”比“勿忘勿助”更重要
138.“文字障”是如何迷惑世人的?
139.良知为本,应用无穷
140.尧舜之道就是致良知之道
141.为学有次第,不可逾越而行
142.心是无处不在,还是心在腔子里?
143.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144.正直无私的念头就是“无念”
145.有事无事,皆可自在的窍
146.找到隽永真乐的诀窍
147.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148.“致知”需要在心地上用功
149.简单一招,免除私欲困扰
150.如何在病痛之时还安宁自在?
151.真正的学问,就在日常生活中
152.“致知”是知一节还是全体?
153.为什么阳明先生要倡导知行合一?
154.为什么善恶是一物?
155.《中庸》里的“真静”是什么?
156.矜持与率直,皆是在外吗?
157.去掉七情六欲就是正心吗?
158.晦暗的内心如何重现光明?
159.圣人之学共指同一根本 — 良知
160.读书的目的是致良知
161.气质与本性是一回事吗?
162.如何看待修行过程中的退步?
163.病是最好的医病药方
164.《易经》是卜筮之用还是阐明义理?
165.思无邪 — 道尽天下学问之根本
166.致良知做到极致处,身中是何气象?
167.圣人能免于被人毁谤吗?
168.人生的大志向在哪里?
169.真志在起心动念之间
170.如何练习“致良知”?
171.良知便是你的明师
172.睡觉时该如何用良知的功夫?
173.儒家的修行理念-–良知
174.何为安心之道?
175.孟子批判告子的真相
176.天下真的无心外之物吗?
178.用言语永远无法到达“致良知”
179.料事如神是圣人所追求的吗?
180.修行的误区
181.真正的“为己”学问
182.致良知从知所好恶做起
183.习气毛病很多的人还有救吗?
184.此心安处即是乐
185.舜为何是“大不孝”?
186.圣人行事的智慧
187.怡情的音乐来自何处?
188.如何学习孔子的气魄?
189.大舜的德行 — 善与人同
190.喜怒哀乐“未发”与“已发”有什么不同?
191.世界很乱,心要如何安宁?
资源信息
资源名称:张庆祥讲传习录
资源格式:MP3
资源大小:875.6MB
存储方式:夸克网盘
收藏网站:【竹西佳处】https://zhuxispace.com

资源目录
副本-1.png)

